查看全圖
河運水利及河工圖

全漕運道圖

Map of the Grand Canal water course
漢 語 拼 音 Quan cao yun dao tu
繪製者 段必魁
製圖年代 光緒十年(1884)
原圖尺寸
板式類型 彩繪
材質 紙本
色彩
數量
類型
典藏國別
典藏單位 國會圖書館(Library of Congress)
原藏目錄連結 http://lccn.loc.gov/gm71005057
入藏來源 恒慕義(Hummel, Arthur William, 1884-1975)
入藏方式
入藏時間 1934年
徵引書目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,軍機處檔:139154 附件。 《再續行水金鑑》〈運河二十九〉。 《再續行水金鑑》卷一○八〈河水〉。
分享
圖題〈全漕運道圖〉於全圖摺封上,圖題下落款「光緒甲申(十年,1884)仲春 段必魁謹繪」;段必魁清史無傳,生年不詳,僅知光緒十五年(1889)任襄陽衛守備,二十二年(1896)病故;為生前最後職務(參:國立故宮博物院藏,軍機處檔:139154 附件)。全圖自右向左展開,方位北在圖右、南在圖左。圖中運河從北京到杭州西湖附近及黃河、長江與運河交會河段的相關地區、瓜州運口以西至洞庭湖長江段。其間對於京杭大運河所經之處的描述較為完整,另描述長江沿岸的景致;全圖祇標示地名,而無其他文字的說明。圖中以山水畫法描繪大運河沿線的地理景觀、堤垻、閘橋、城鎮、村莊、寺廟建築;山形的呈現細膩,各具形象;州、縣城亦以不同形狀表示;山東省黃河、運河與清河交匯之處的閘垻運道描繪尤為細膩。但全圖以摺裝、長幅的形式表現,因此圖面上的地理位置與實際狀況,無法精確。繪製的目的或為表現漕運的水運道路,故運河閘口注記特別清楚。在黃、運、洪澤湖交匯之處的河道工程,描繪詳細;長江河道中特殊的沙洲地形,在圖上亦清楚注記。        
咸豐五年(1855),銅瓦廂河決,黃河回到山東出海;據《山東通志》載:「是年河河南銅瓦廂,衝山東運堤,由張秋東至安山,運河阻滯;值軍務未平,改由海運。於是河運廢弛十餘有年」(引自:《再續行水金鑑》〈運河二十九〉)。自此運河中穿張秋。直至光緒七年(1881)山東巡撫周恆祺(1824–1894,字子維)奏請「八里廟黃運口門,因上游水勢來源微弱,擬將運口改在陶城埠」(參:《再續行水金鑑》卷一○八〈河水〉); 圖中運河仍行八里廟,陶城埠未標示。判斷本圖係以光緒七年以前的漕運資料繪製。        
本圖可與國立故宮博物院藏〈京口以下徙陽運河一帶河湖至杭州情形〉(平圖020881)、〈清京杭運河圖卷〉(購善002078)、〈黃淮河圖〉(平圖020874)、〈八省運河泉源水利情形圖〉(平圖020912)、〈江南運河堤埽閘埧工程總圖〉(平圖020913)、〈黃運河工程圖〉(平圖020891–020910)相對應研究。